1.地貌成因
翻开北京地图,或登上北京西山之巅,即可清楚地看到:北京周边很象一个半封闭的海湾。城区的西、北、南,三面群山环抱,形若围屏。只有东南一面畅开,向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展开,一望无际。若将这些蜿蜒起伏的群山看成海边陆地,而那广阔无垠的平原便是碧波万顷的大海。那些在平原上矗立的座座孤独山丘,则酷似突兀在碧波中的小骸。
据顺义县发现的恐龙化石推测,大约在200万年前,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“海侵”,海水大规模上升,侵人陆地,古渤海湾一度扩展到整个北京地区,从而形成“北京湾”。在最近的300万年内,这种情况曾重复发生过几次,其范围大小不一而异。
2.来龙去脉
北京地区的山地,发脉于中国“北干龙”,即自昆仑山发脉,分出天山一阴山山脉,由阴山再分枝出燕山和太行山。北京城,北倚横亘在蒙古高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的燕山山脉。燕山向西南延伸的军都山,与太行山北上余脉的西山,会合在北京西郊的南口,形成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山前小平原。北京地势,呈西高东低,北高南低的走势。西部边界的东灵山海拔高达2303米;东部边缘的盘山(与天津交界)最高也只有858米,大都是低山丘陵;北部为燕山余脉的军都山,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;南部,则为平原。而东南部为最低,向渤海湾缓慢倾斜。军都山向东逶迤数百里,直抵渤海之滨,如神龙入海,紧锁北疆。北京小平原总体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走势。
3.水系格局 三面环山的北京小平原,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。除近山地段有零星孤丘外,平原地势平坦,西北略高,东南稍低,缓慢向渤海之滨倾伏。从周边山地发育的大小河流,蜿蜒流经北京小平原,最后向东汇人海河,注人渤海。其中,最大的一条河流为发源于西北山区的,由桑干河、洋河会合,屈曲环抱在北京南部的永定河。其次是源于北部山地,由红、白、黑河汇流而成的潮白河、温榆河,然后两河与北运河相连,环抱于北京城东面。最后,南、东两大水系在东南会聚,构成一个严密的水系防护体系。
二、一水卡三关、三口控九洲的战略地位 3000年前,北京平原东南部曾是水网稠密,湖泊、沼泽星罗棋布,以致成为阻断与华北大平原联系的天然屏障。从华北平原北上,只能沿西部太行山脚一线高地,才能进人北京小平原此线北进,必然要越过从太行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大小河流,其中跨越的最后一条也是最大的一条河,就是北京西南部的永定河。永定河上的古渡口—卢沟桥,就成为北京重要的南要塞。
进人北京小平原后,若要继续北上,其路分三支:西北一路,出南口直上蒙古高原;东北一路,出古北口,穿越平缓的山地丘陵,直通松辽平原;正东一路,横越小平原,沿燕山南麓直抵山海关。在地理形势上,可谓“东临辽竭,西依太行,北连朔漠,背扼军都,南控中原”,处于十分有利于分展和控制的战略地位。
三、气候、地形边缘,景观、信息多样
气候边缘带。北京地处欧亚大陆东岸,虽距东南渤海仅140-150千米,但海洋对其影响并不大。气候,为典型的暖温带、半湿润大陆性气候。冬季寒冷干燥,夏季炎热多雨,平均年降雨量640毫米,且70%集中在夏季。夏季有利于植物和农作物丰收。北京以西、以北,即为温带草原气候,同时平原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形引起的局部小气候差异明显。这就使山前小平原的北京城处于多种小气候的过渡带上。
地形地貌复杂性。北京地区,周边多山地、丘陵,其中有中山、低山、高丘、低丘之分;平原也因成因各异,有山前洪积平原、河谷冲积平原、河口三角洲平原。从而使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多样。
景观信息多样性。气候边缘、地形复杂、生物多样,必然会带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。加上过渡地带的交通枢纽的区位条件,各种自然信息、人文信息在此会聚,以致有可能成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四、北京城的内外风水布局
I.北京风水大格局
宋代大儒朱熹曾写过北京风水:“天地间好个大风水!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,前面黄河环绕。泰山耸左为龙,华山耸右为虎。篙山为前案,淮南群山为第二重案,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。故古今建都之地,皆莫过于冀都。”朱熹讲冀都,即为北京城。就全国大局形势分析,北京确有俯视全国、势如破竹的形势。
从大地构造论北京,正好处于太行山--大兴安岭的北北东向( N25oE左右)的新华夏构造,与阴山--燕山近东西的构造线交会的东南边缘带。背倚燕山来龙,左辅长白山为青龙(辽东半岛),右弼太行山为白虎,前有泰山(山东半岛)为近案,淮河以南诸山(大别山、黄山等)为朝山朱雀。东侧的朝鲜半岛、日本群岛,西侧的吕梁山、贺兰山等,构成外围罗城。
南北水系汇集渤海、黄海水域,成为北京东南方向的大小明堂。辽河、滦河(永定河)、海河、黄河注人渤海为“小明堂”;淮河流人黄海成“大明堂”,二者均有深水良港。地处山、海过渡带的北京小平原,具有多种边缘生态效应,高密度的物流、能流、信息流,达到了“内控九洲、外通四洋”的形势。
2.北京城内风水布局 元朝建国时,元世祖忽必烈令身为规划家、天文家、水利家的刘为和郭守敬师徒二人,召集全国风水名家,堪舆规划元大都--北京城。刘为当时出家为和尚,后因建都有功,元世祖命其还俗,赐名秉忠。
在风水家们大致确定元大都范围后,首先堪查水文:地上水引自城西的“天下第一泉”的玉泉山,人工开渠引泉,经太平桥一甘水桥一周桥,最后入通惠河。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“金位”,故命此水为“金水河”。地下水,也来自玉泉山,、伏流通脉,自西人宫,挖御用“大庖井”,水质甘甜,久旱不涸,成为皇宫祭祀“龙泉井神”的圣地。
察明龙、水之脉以后,尔后确定宫殿的正子午线。以现在的北海琼华岛为玄武主山,以罗盘定南北纵轴线,以水脉为东西横轴线,以此标定都城经纬。
公元1356年,明灭元后始建都南京。1402年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,夺其侄(建文帝·朱允炆)帝位,迁都北京,明朝在京长达225年。朱棣既要利用北京的地理之气,又要废除元代剩余王气。于是采用宫殿中轴东移的风水压制法,使元大都宫殿中轴落西,处于“白虎”位,以此克煞前朝残余王气。同时,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。废毁周桥,在现在的故宫后面,挖土堆筑人工“景山”,以景山为玄武主山,面南以永定门外的“大台山”(北京人称燕墩)为案山,景山一大台山连成南北纵轴线、以此定明都城之经纬。燕墩现已成“燕京八景”中的“金台夕照”的名景,它实为北京之案山。
解放后,北京故宫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。但是,800年封建帝都的北京古城已面目全非了!这正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楚和遗憾!解放初期,梁思成和陈吕祥曾为古城做过一个总体规划,建议将古城保留下来,在古城以西5公里处营建崭新的现代化城市。如方案被采纳,古城就成中国城市博物馆;新城为全国政治、文化中心,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一个既有古代遗韵和文化积淀,又具现代文明风貌的北京。
伴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律动,北京城市建设的步子越迈越大,成片成片的旧居住区被拆除,大量文物古迹被毁损。一些诸如“东方广场”之类的现代高层建筑拔地而起,古都风貌已不复存在,人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所怀有的深深情愫,也被推土机碾得粉碎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