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这一名字是与伟大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理论家和诗人紧紧联系着的,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,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命运,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。但许多人仅知毛泽东的大名,对他另外的名、号却不甚了解。
毛泽东(1893.12.26-1976.9.9),字润之,湖南湘潭人。他一生用过许多名、号,且大多有一些特定的含意。这些名、号与他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联。
毛泽东乳名为“石三伢子”说来有一段缘由。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岁成亲后,于毛泽东前,曾生有两个孩子,但先后均在襁褓中夭折,毛泽东是第三胎。文氏敬重神灵,笃信佛教。她生怕毛泽东又不能长大成人,便将其寄居外祖父家唐家托。外祖父家的龙潭中有一块巨石,孩子拜石为干娘,寄名石头。又因其排行第三,故取名“石三伢子”做为乳名,寓意坚如磐石,希冀百年长寿。毛泽东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工作时,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,亦曾用过“石山”之名,并以此为名在《前锋杂志》上发表过《省宪下之湖南》一文。
泽东,是毛泽东的正名、谱名。毛家的家谱为以下辈序:“祖恩贻泽远”。他是家族中的“泽”字辈,以辈序取名。《韶山毛氏四修族谱》(写于1941年)中记载:“毛泽东,之咏芝,行三,清光绪十九年,癸巳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。”“泽东”二字意为润泽华夏天地,恩惠东方。毛泽东早年撰文均以“泽东”为笔名,以发表在《湘江评论》上的文章较多。在党的机关报《向导》周刊上撰文也时有以“泽东”署名的。
润之(或咏芝,润之),是毛泽东的字。“泽”与“润”字义相近,均可理解为雨露滋润的意思。润之是润芝的谐音,咏芝寓意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”。
关于“润之”一词的来由,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,曾与当时任《新民报》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:“我以前常用的‘润芝’一名,便是在湖南一师时,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。有一次,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‘毛学任’,杨先生问我何故?我说学一学梁任公(即梁启超)。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《胡文忠公全集》要我读。我反复阅读后,觉得胡林冀确实值得学习,胡字‘润芝’,我就改为‘学润’。杨先生对我说:‘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,就干脆改成润芝吧。’以后,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‘润芝’。”
毛泽东在青少年求学期,曾一度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极为崇拜,故取号为“子任”。梁启超的别号梁任公,他著有《饮冰室文集》,还曾创办过《新民众报》,在当时中国社会颇有影响力,毛泽东常仿效梁的笔调、文风。毛泽东深感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为自己取号为“子任”,寓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意。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曾给分别十多年、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易礼容写过信,信中的署名为“杨子任”。以“子任为双方共勉,意在为拯救民族的灾难而共同努力。杨姓,则流露出了毛泽东对其妻子杨开慧的深切怀念之情”。
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,同学们还曾经善意地给了他一个外号,叫毛奇。当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:“丈夫安为天下奇(宋代王延瑰送王邦衡诗句),即读奇书,交奇友,著奇文,创奇迹,作个奇男子。”同学们钦佩他是个奇特之士,所以戏称为“毛奇”。称“毛奇”还语意双关,其另一层意思是,德意志建立时的普鲁士有一个名声显赫的将领也叫毛奇,他在普法战争中功绩卓著,深深受到人们敬重。
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,还用过“二十八画生”化名,因毛泽东三个繁体字加起来共二十八笔画,1915年毛泽东曾在长沙一中贴出《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》。1917年,毛泽东又在陈独秀主编的《新青年》4月号杂志上,登出《体育之研究》文章,署名为“二十八画生”。
1929年在中央苏区工作时,毛泽东还有一个寓意深长的化名,叫李得胜。当时,国民党派出胡宗南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,为了诱敌深入,进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,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,临行前,毛泽东动情地说道:我们今天放弃延安,就意味着将要解放南京、解放上海、解放全中国!守延安失延安,离延安有延安。于是李得胜的名字就在转战陕北中使用传播开来。李得胜,是“离得胜”的谐音。毛泽东在转战中逢凶化吉,最终大获全胜。
此外,毛泽东一生中还曾用过的名字有:国彬、马任、赵东、事任、自任、允滋等等。
从毛泽东众多的名、字、号中,可以看出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抱负、志趣及丰富的革命经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