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易经管理模式能弥补西方程序化决策的局限
有个小孩生病,父亲带他去医院诊治,医生诊断说:孩子肚子里有虫,把虫子打下来病就好了。但是,按照医嘱一连几天服用打虫药,却没能打下一条虫子。父亲一急,带着孩子到乡下看了中医。老郎中问明孩子的病由,说:“不要紧,只是吃打虫药的时间不对,你现在改一下,在下个月的上旬给孩子照服原来西医给的药,保管药到虫驱。”父亲将信将疑地给孩子试服,第二天果真打下一条大虫子。父亲便问老郎中:“同用一种药,一样的用量,只是时间不同,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?”老郎中回答说:“西医只是从这种药能不能药死虫子的思路来考虑问题,而中医则是从整体上把握虫子在人体内的活动规律,从虫子什么时候一定会吃上药的思路上去解决问题。每月上旬,虫头朝上活动,容易受药,所以打虫效果极佳。”
中医诊治,强调的是对疾病的整体诊疗,做到表本同医;易经智慧,强调从宏观上把握决策,更注重对天时、地利的考虑。种子乃生命延续之源,决策为企业立足之本。顺天而行,最优质的种子才能诞生;天人合一,最优化的决策才能产生。易经管理模式,能使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保持最佳状态,为决策者营造一个“天人合一”的环境。
首先,按八卦的象征寓意将企业经营管理分为八大系统:乾卦为决策指挥,相当人体的头部;兑卦为营销服务,相当人之左肩;巽卦为人力资源,相当人之右肩;离卦为企策文化,相当人之左手;坎卦为财务金融,相当人之右手;震卦为生产科研,相当人之左脚;艮卦为纪检安全,相当人之右脚;坤卦为群众监督,相当人之生殖部位。其次,将《易经》64卦与经营管理的64个领域一一对应。这种模式,不但为我们进行快速准确的企业诊断提供了方便,也为我们实施行之有效的决策管理奠定了基础。比如,从宏观来讲,64卦方阵犹如一座大厦,只要我们保证“四根柱子”对应的四个管理领域不出问题,则企业大厦就会巍然屹立;64卦方阵犹如一个车轮,只要我们做到“车轮轴心”对应的四个管理领域运转正常,则企业车轮就会滚滚向前……。从微观来讲,八卦类比思维能为我们提供优异的管理思想,如“乾”与“决策指挥系统”对应,我们可以从乾卦之类比挖掘出许多决策指挥的奥秘:乾为天,最佳决策的产生有赖“天人合一”的状态;乾为圆,决策要保持连续,指挥要做到圆满;乾为刚健,下达命令一定要明确果断……。从具体来讲,64卦卦象和卦爻辞为我们提供更多管理方法,如“履”与“首席执行官(CEO)”对应,履卦为足迹之象,表明踏着足迹前行就不会误入危险的沼泽,寓意紧跟“王”(最高决策者)后面,处处按“天”(市场规律)的意愿行事,便不会有危险做事亨通。
世界著名信息经济学家、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森?威尔海姆曾说:“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,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: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,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,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,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。”虞世南是唐太宗的重臣,以博学多才、善于谋略著称,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历代将相成功的经验,总结出一句名言:“不知《易》,不可为将相。”作为国家的将相尚不可不懂《易经》,何况我们这些作为企业的将相之人呢?
二、易经管理模式更能体现巧借员工智慧
有一位聪明绝顶的小孩,声称可同时与世间两位下棋冠军对垒。结果有人好奇,就为他准备了比赛机会。聪明的小孩怡然自得,似乎一点不用心,两位大师却聚精会神热汗淋漓。到了最后,小孩居然赢了两位大师。人们百思不得其解,原来,小孩自始至终用甲大师的棋法对付乙大师,用乙大师的韬略对付甲大师,而甲乙两位大师却全然不知。
“巧借”是大智慧的体现,而“巧借智慧”则是大智慧的最高体现。俗话说“求人不如求自己”,然而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,于是如何做到巧借自己企业员工的智慧,便成了优秀企业家首先考虑的问题。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,晚年总结其成功之道,洋洋洒洒写了三十多部书,只谈一个“人”字,谈人性的开发、人才的开发,人与人之间如何达到“诚”的境界。可见,管理艺术的高低在于对“人”的领悟深浅;管理智慧的大小在于对“人”的把握程度。自然界的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,然它们的硬度以及其它物理性能却相差甚远,其原因在于碳结晶体的结构不同;人世间的乌合之众与勇猛之师都是由人组成,然二者的战斗力以及其它社会活动却有着天壤之别,其原因在于人之间组织结构不同。“易经管理模式”讲述的管理之道,是在揭示了天、地运动规律的前提下,阐述处于天地间“人”的变化规律;是在把握“人”的内、外变化规律的基础上,昭示管理智慧的用人之道;因而更能体现对员工智慧的巧借。比如面对一次重要的贸易谈判,如果我们感到周密的应对之策也无法保证顺利成功时,可选一位“成功运”正处最佳且商贸谈判应变能力很强的人作主帅,再选择一个最适合他能力发挥的“时空”(谈判的具体时间、地点和室内环境等),再派一名能“冲克”对方谈判主代表的人员随往,则谈判成功的把握十拿九稳。
穿鞋是为了赶路,然而路上的千难万险有时却不如鞋里的一粒沙石令人感到苦不堪言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,面露的管理机制,或称“看得见的管理”,犹如我们走路的鞋子;除此之外,还应有一套内隐的管理机制,或称“看不见的管理”,相当脚与鞋子之间的东西。只有做到彻底解决鞋内进沙石的问题,才能真正面对鞋外的坎坷艰难,而要让这些“内隐管理”真正发挥作用,巧借员工的智慧工作必须做到家。
|